发布日期:2025-01-23 02:18 点击次数:191
接上篇——————————————
韩全诲、张彦弘和李茂贞结盟,并引凤翔兵入驻长安后,崔胤自知宦官们恨己入骨,早晚都要对自己下手,假如不早做打算的话,恐怕会步杜让能、韦昭度、王抟等人的后尘,被宦官们矫诏贬斥、赐死;与其让宦官矫诏,不如我自己先来!
于是,崔胤抢先下手,用手中掌握的中书草诏权,伪造了昭宗的诏书,然后颁给自己的盟友、宣武节度使朱全忠,谎称内廷宦官已经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私相勾结,引凤翔兵入长安,要把皇帝劫持到凤翔去,请朱全忠赶紧发兵赶赴长安,援救天子,诛杀权宦,平定跋扈的逆臣(谁是逆臣,似乎大家都是)。
朱全忠又不傻,自然知道这是假诏书,但本来自己就需要一个开进长安、控制皇帝的借口,哪里还管诏书的真假。于是,朱全忠暂时停止了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混战,准备集中兵力,出兵长安,打败李茂贞,控制朝廷和皇帝。
其实这个时候,李克用被朱全忠的进攻已经压得喘不过气来,河中、昭义(潞泽)、建宁(晋州)等地已经被宣武军夺去,就连老巢太原都直面宣武军的兵锋;李克用当时几乎有放弃太原,北返大漠的想法,可见局势窘迫到了什么地步。
展开剩余92%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关键时刻,朱全忠的目标改为西进长安,去找李茂贞的麻烦,河东因此才躲过一劫,李克用也长出一口气(十年之后,已经改名为朱晃的后梁太祖,因为当年没有痛下决心、一鼓作气消灭河东死敌,不知后悔了多少次)。
天复元年(901年)十月,宣武镇的七万精锐藩兵,在朱全忠的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向长安杀来,出兵的口号是“奉天子诏、讨伐挟君贼臣”。
虽然宣武镇此时的地盘已经扩张了不少、雄踞中原、河淮等地,但长安地处关内腹地,还是宣武镇所不能触及的。在汴州(宣武镇城)和长安之间,依旧存在着一个半独立的强藩,那就是当年敢于软禁皇帝、诛杀亲王,甚至几乎要行废立之事的镇国、匡国两军节度使,兴德府尹、许国公韩建。
当时的大唐,名义上还有皇帝、中枢三省、宰相百官,其实都只是个空架子,不要说治理国政、管理地方州县,就连自身的安全都难于保证(僖宗、昭宗几次被乱臣撵出长安,四处流浪就是例子);真正控制地方大权的,还是那些从安史之乱开始,就已经半独立、自行其是的藩镇武臣们。
到天复元年(901年)的时候,抛开远在南方各地的杨行密、马殷、王审知、钱镠、刘隐等强藩不说,黄河南北诸地主要是宣武朱全忠、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这三大藩镇在相互争斗、攻伐,抢夺地盘;蜀中的王建则保有两川、觊觎荆南,兴元等地;另外,就是镇国军韩建、幽州刘仁恭、成德王镕、定难李氏这些次一等的藩镇在打酱油。
朱全忠的志向是效法曹操,削平群雄、平定天下(再不济也要一统北方),而之前的时候,宣武镇已经将李克用的河东镇打得节节败退,几乎要弃守太原,远遁大漠。这个时候的河朔左右,以宣武镇的实力最为强大。
所以,借着这次“奉诏讨奸”的好机会,朱全忠亲率大军,暂时放弃攻伐河东,而是调转兵锋,直驱长安,想要一举获得朝廷和皇帝的控制权,并消灭(至少也要重创)敢于和宣武镇做对的其他藩镇。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挡在汴州和长安之间、号称“京师屏藩”的镇国军节度使韩建。
韩建一直以来都和李茂贞保持同盟关系、互通有无;当初李茂贞攻击长安、逼迫昭宗弃长安出外逃难时,也是韩建半路拦截,将昭宗诓骗到华州软禁,又强行解散了大部分禁军,还矫诏诛杀宗室亲王十一人,要说跋扈,恐怕连朱全忠都不如他。
此后因为害怕实力增长的朱全忠以“解救天子”为名攻打华州,韩建这才放皇帝返回长安,还自掏腰包负责修缮皇城。但在私底下,韩建和朱全忠、李茂贞一样,都想再次把皇帝控制在手中,好以此占据道义高位,攫取权力利益。
不过,镇国军的实力相比宣武镇来说,差得实在有点远,在朱全忠的大军隆隆杀到之际,韩建原先想向李茂贞求援,然后一起抵抗宣武军。但李茂贞出于保存实力的想法,并没有直接出兵,而是让韩建择机撤退,到长安、或者凤翔一带,和自己合兵一处,共抗朱全忠。
大家都是久历战阵、沉浮乱世的宿将,各自的心思岂有不明白的道理。韩建知道李茂贞想要把自己的军队都调到离凤翔比较近的地方,以保护凤翔本镇,也可以借机扩张他自己的实力,假如有机会的话,李茂贞直接吞并了镇国军也不是不可能。
既然这样,那就不要怪我了。到凤翔去也是给人当小弟,相比较的话,朱全忠的大腿似乎比李茂贞的要粗许多,韩建此时已经有了归降朱全忠的主意。
因此,当朱全忠的大军将要抵达华州时,韩建主动派部将、匡国军留后司马邺出城迎接宣武军,以“结盟”的名义向朱全忠求和,想要改换门庭,并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
但朱全忠并没有同意韩建的“结盟”请求,而是把司马邺赶回华州,让他转告韩建,说如果不直接投降,还在耍花招的话,就要武力攻城,荡平华州。
韩建这下慌了手脚,想要弃城逃跑,但四周也都被宣武军所包围,跑也跑不掉。无奈之下,韩建只得派副手、镇国军节度副使李巨川出城,向朱全忠请降,并献出府库中积存的三万两白银作为“酬军费”,并交出了镇国军下辖的各州县统治权(唐朝时,一般使用铜钱或者丝帛布匹作为硬通货,白银很稀少,尤其珍贵)。
朱全忠于是派宣武镇副典客马嗣勋进入华州,接受韩建的投降,然后再请韩建出城,亲自迎接朱全忠。当韩建拜见朱全忠时,受到了朱全忠毫不留情地责骂,并且当面痛斥他之前挟持昭宗、杀害宗室、意欲废立的种种不法事。
韩建百般辩解,又将杀害宗室的责任统统推到李巨川的头上,还奉承朱全忠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都是在为东平王(指朱全忠)将来的大业扫清障碍。
朱全忠确实是想做韩建曾经做过的事,又见韩建言辞谦卑、举止恭顺,所以思虑再三后,还是决定放过这个给自己做出了榜样的“前辈”;于是,朱全忠下令抓捕李巨川,然后斩首示众,表示已经诛杀了“挟君逆贼”。
但朱全忠认为韩建虽然投降,可也不能继续留在华州了,必须远调他处,以消除隐患。因此,朱全忠以韩建原籍是许州、且封爵许国公,便让他“衣锦还乡”,改任为忠武军节度使(即陈许节度使),回原籍任官。
韩建自知不能继续保有镇国、匡国两军,在华州也待不下去,于是从命离开了华州,将长安东面的屏藩之地让给了朱全忠。
韩建离开华州后,朱全忠以宣武镇将、前商州刺史李存权知华州刺史,改忠武节度使赵珝为匡国节度使,牢牢占据了华州,将宣武镇领地和京畿道连成了一片。
韩建此后改任佑国节度使、淄青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后梁建立后又任司徒、同平章事,诸道盐铁转运使,再复任匡国军(即原忠武军)节度使、陈许蔡观察使,重回故乡任职,一生富贵。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后梁太祖朱晃(即朱全忠)遇弑后、因人心动摇,许州军士发起兵变,韩建在节度衙署遇害,时年五十八岁。
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朱全忠降服镇国军后,率大军自华州浩浩荡荡开抵临潼,威逼长安近郊。韩全诲、张彦弘等人惊慌失措,害怕宣武军进入长安后,将会对宦官斩尽杀绝(事实确实也是这样),于是联合李茂贞留在长安“协防京师”的凤翔镇将李继筠,准备劫持昭宗前往凤翔,以避宣武军兵锋。
起初,韩全诲、张彦弘想要拉拢“三使相”一起参与“奉圣驾西行”,李继诲(周承诲)、李彦弼(董从实)都欣然同意,准备参与劫持昭宗的行动。但李继昭(孙德昭)和崔胤向来关系很好(当初诛灭刘季述时就达成过盟约),于是坚决不肯和韩全诲、张彦弘合作,还带着自己所属的军队,占据了长安城东街、以及崔胤所居住的开化坊附近,和韩全诲、张彦弘、李继筠的军队对峙。
十一月二十七,韩全诲、张彦弘带兵进入皇宫,强行要求昭宗赶快起驾前往凤翔,并且吓唬昭宗:“汴贼(指朱全忠)已率大军进逼京师,意在劫持天子前往洛阳,然后行禅让之举;臣等请陛下及早幸凤翔,诏令天下共讨汴贼。”
昭宗对于韩全诲、张彦弘的这种把戏心知肚明,深深后悔当初让他们继任神策军护军中尉,以至于再一次被权宦们逼迫;朱全忠虽然不是忠臣,可长安城内诸臣以及凤翔的那位也不是什么好人,如果去了凤翔,搞不好又是当年华州之事的再现。
因此,昭宗对前往凤翔之事断然拒绝,决定就留在长安;为了防止韩全诲、张彦弘硬来,昭宗还亲持佩剑,登上皇宫乞巧楼,因此显示自己的反对态度。
但韩全诲、张彦弘早就料到皇帝不会轻易就范,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命李继诲带着所属的神策军,将长安内库的珠宝、钱物、帷帐、仪仗,存粮都先行运到凤翔;另外,韩全诲还派人把留在长安的大部分宗室诸王、宫眷等也强行迁到凤翔;只是瞒着昭宗而已。
见皇帝不肯去凤翔,还带着剑跑到乞巧楼上躲避,韩全诲、张彦弘索性追赶到楼下,跪在门口向昭宗奏报,说长安内库的钱财、器物、储粮都已经运到凤翔,宗室宫眷大部分也都被迁到凤翔,假如陛下还是要呆在长安的话,恐怕将寸步难行,且用度无供、衣食无着。
无奈之下,昭宗只得下楼,准备随韩全诲、张彦弘等人前往凤翔。可当皇帝才走到寿春殿时,担忧宣武军随时可能进城、着急撤退赶回凤翔的李继筠已经带着李彦弼,率军士们纵火焚毁宫殿,以免落入朱全忠之手。
当天是冬至,天寒地冻,昭宗在准备起驾前往凤翔时,独自坐在思政殿等待宦官们安排行程;此时城中已经大乱,神策军和凤翔兵都在趁乱劫掠,韩全诲、张彦弘、李继筠、李继诲、李彦弼等人仓促间也控制不了局面,只能勉力维持,因此皇帝的仪仗无法凑齐;昭宗身边除了皇后、妃嫔、皇子之外,庭无群臣,旁无侍者。
本来韩全诲、张彦弘、李继筠想要胁迫朝廷百官和皇帝一起西迁凤翔,但全部宰相、大部分朝臣都不愿依附李茂贞,于是在城中乱起时纷纷逃往开化坊,由占据东街的李继昭保护。此后崔胤、李继昭数次派使者出城,催促朱全忠尽快西进,截击韩全诲、张彦弘,将皇帝留在长安。
为防止宣武兵的追击,韩全诲、张彦弘、李继筠当即决定马上出城前往凤翔;在烧毁了皇宫后,强行将昭宗、何皇后、诸皇子、妃嫔等百余人“奉迎”往凤翔,同时,还有少部分朝臣也被劫持随军同行。
在韩全诲、张彦弘的紧逼下,昭宗不得已,只能被动地再次离开长安,逃亡外地。出皇城西门时,昭宗回头张望,见皇宫已经被烟雾笼罩,火势赫然,不由得潸然泪下。当初韩建费了好大力气,于光化元年(898年)勉强恢复重修的长安城(只是皇城而已)皇宫,不过才使用了三年,就再次毁于战乱。
昭宗被挟持到凤翔后,李茂贞很是殷勤地接驾,并将自己的节度衙署作为行宫,安排皇帝和宫眷入住。随后,李茂贞会同韩全诲、张彦弘,以昭宗的名义向天下藩镇行敕令,要求他们共同出兵,讨伐宣武“乱军”。
昭宗被强行裹挟到凤翔后,朱全忠才率军进入了长安,崔胤和李继昭带着留在长安的百官到临皋驿迎接宣武军。朱全忠对李继昭没有随凤翔兵一起“胁君西迁”、而是主动站出来反对、并以武力护佑大部分朝臣的举动很是赞赏,便让他权知匡国军(同州)留后,两街制置使(长安卫戍司令),还把自己使用过的龙凤剑、斗鸡纱赐给他。
为了避免长安成为战场,朱全忠请崔胤率领在京百官,并全城居民都东迁到华州居住,然以中书侍郎裴贽为大明宫守,负责留守长安。此时的大唐中枢朝廷,几乎已经成为宣武军的藩镇下属。
李茂贞、韩全诲、张彦弘矫诏向诸藩镇发出了“讨伐宣武镇”敕令后,大多数藩镇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只有鄜坊节度使(保大军)李茂勋等少数藩镇出兵协助凤翔,不过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而独掌两川的王建,明面上站在朱全忠一边,指责李茂贞挟持天子、罪不容诛;暗地里又偷偷派人赴凤翔劝说李茂贞,让他坚守城池,抵抗朱全忠,并称自己将会出兵救援凤翔,共同抗击宣武镇。
随后,王建果然出兵,但不是去救凤翔,而是攻击兴元府、洋州(即李茂贞所控制的山南西道);这个时候,李茂贞正在和朱全忠大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兼顾兴元,只得大骂王建为“贼王八”,但也无可奈何。
天复二年(902年)初,兴元守将、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继密,洋州守将、武定节度使李思敬(党项拓跋氏)因为抵挡不住蜀中军队的进攻,只得向剑南军统帅王宗涤投降,王建终于得以兼并山南西道,将势力扩张到蜀中两川之外。
天复元年(901年)十二月,朱全忠率军追击至凤翔,随后围城,并遣使者入城,向李茂贞索要昭宗,还提出诛杀韩全诲、张彦弘等权宦,以“为作乱者戒”。
李茂贞当然不肯就范,以昭宗的名义向朱全忠颁诏,说皇帝是自愿来凤翔避难的,先后几次下诏,要求朱全忠退兵。
另外,李茂贞还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援,请他出兵南下,从后方截击朱全忠的军队。为了打击宣武镇的嚣张气焰,李克用当即决定出兵讨伐朱全忠,以河东大将李嗣昭、周德威统兵,于天复二年(902年)正月从太原南下,攻克了宣武镇控制的慈、隰两州。
天复二年(902年)二月,得知李克用出兵的消息后,朱全忠马上以“奉诏”名义从凤翔撤围,然后火速返回河中,以侄子朱友宁率军出征,会同宣武镇大将、晋州刺史氏叔琮一起迎击李嗣昭、周德威。
天复二年(902年)三月,朱友宁、氏叔琮率军在蒲县大破李嗣昭、周德威的河东军,斩首数万,获兵仗辎重粮草无数,李嗣昭、周德威狼狈逃回太原。朱友宁、氏叔琮乘胜追击,直入河东腹地。
李克用得知李嗣昭等人大败逃回的消息后,便让养子李存信带领河东镇亲兵前往接应、并抵抗宣武大军。但李存信的军队在清源又遭遇宣武军,还是大败而归,李存信不得不率败兵逃还晋阳。朱友宁、氏叔琮乘胜夺取了汾州,然后直扑晋阳。三月十二,宣武军抵达晋阳郊外的晋祠,稍事休整后,就开始攻城。
偷袭不成,反而数次大败,还被人打上门来包围攻城,这在李克用数十年的征战生涯中是破天荒的头一回,简直是要羞愧死。
太原城下的宣武军围城环攻,来势汹汹,李克用日夜登城指挥防守,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疲惫不堪;在这种不利局面下,李克用一度想要突围投奔云州,躲避宣武军的攻伐;在养子李嗣源,及李嗣昭、周德威等人的极力劝谏下,以及李克用夫人刘氏以“王行瑜弃邠州逃往庆阳、旋即覆灭”的例子规劝下(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当年正是被李克用讨伐,不得已弃守邠州逃往庆阳,随即被部将所杀),才未能成行。
稍后,李克用之弟忻州刺史李克宁也率军队前来救援,晋阳终于得以转危为安,人心也得以稍稍安定。
天复二年(902年)四月,朱全忠唯恐李茂贞在重压之下,会带着昭宗南迁蜀地(其实想多了,李茂贞现在最恨王建,绝不会去蜀地),于是将朱友宁从河东调回,率军入关中进攻凤翔镇;李茂贞抵挡不住,退保盩至、郿县、凤翔,朱友宁则驻军在兴平、武功之间,背靠咸阳接受后方供应。此时,在河东的宣武军,只剩下氏叔琮单独指挥。
于是,李克用派李嗣昭、李嗣源等人率死士,夜间偷偷出城,潜入宣武军营中偷袭放火,并斩杀、捕获许多敌军;宣武军防备不暇、深受侵扰,而攻城又受挫,于是有了退兵的想法。刚好这时候,晋阳发生大瘟疫,于是氏叔琮奏报朱全忠同意后,率军返回河中。
李克用在宣武军退兵后,又让周德威率兵追击,在石会关被氏叔琮的伏兵之计吓阻,便不敢继续追赶;朱全忠放弃了成为空城的慈、隰、汾三州,河东因此重新占领这三处地方。
经过这一次惨败后,李克用再也不敢轻易出兵和朱全忠争夺天下,直到他去世前一年,也即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才再次发兵和已经称帝的后梁太祖朱晃争夺潞州,这都是后话了。
在宣武镇和河东镇激烈厮杀的同时,为了调动更多藩镇共同出兵对抗朱全忠,李茂贞用昭宗的名义,派左金吾将军李俨为江淮宣谕使,前往江南各地,赐御衣以及颁诏书给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授杨行密东为面行营都统、中书令,晋爵吴王;又晋封镇海、镇东节度使镠进为越王,让他们出兵讨伐朱全忠。
不过江南诸藩镇对和宣武镇作战的兴趣并不大,虽然毫不客气地收了朝廷封赏、以及王爵,但对于出兵之事都是推脱再三。杨行密象征性地出兵攻打宿州,久久不克之下,就以军粮运输不继的原因,直接退兵返回;而钱镠根本没有出兵,一门心思想着怎么统一越州、衢州、杭州、温州等地。李茂贞想要借助江南诸镇夹击朱全忠的愿望,就此落空。
下一篇继续叙述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