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名师:写给2025高一新生的十条建议_思考_高中生_课程

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中国半岛集团 > 新闻动态 > 十一学校名师:写给2025高一新生的十条建议_思考_高中生_课程

十一学校名师:写给2025高一新生的十条建议_思考_高中生_课程

发布日期:2025-08-19 10:29    点击次数:138

面对即将开启的高中生涯,高一新生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把握学习节奏、实现全面发展?

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笃年老师,作为北京市正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长期深耕教学一线,所带班级成绩斐然,更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教育理念广受赞誉。他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领路人,更是家庭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王笃年老师为2025级高一新生撰写的《十条建议》,既有“高中知识体系的建构方法”等实操干货,也有“如何看待成长中的挫折”的智慧点拨,堪称高一新生的“成长指南”。一起来看——

1. 来到新的高中学校,从之前的鹤立鸡群,到“鹤立鹤群”,你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历经中考拼搏,如愿升入理想高中。祝贺各位!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一定都“腰里别着几把刷子”。

在初中学校里你是佼佼者,鹤立鸡群。现在,众多佼佼者聚到一起,于是你在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同学眼里不再那么“耀眼”。

凡事不去看别人咋样咋样,更不跟别人去比。

特别是在一些考试(选课检测、第一次段考即期中考试)后,不必试图找寻自己的“新定位”。

展开剩余86%

大家所选课程不一,层次也存在差异,命题的方向、难度、广度都有所不同。

眼下,你只要积极适应新环境,努力探索高中阶段学习规律就好了。

做好你自己!

2. 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看清楚自己未来的路。

进入高中,力戒“门门满分”、“科科优秀”的想法。

虽然目前的中考形势一直要求你这么干。

俗话说,人无完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却都是不同的人。

你物理、数学在高层,还一定要化学、生物,甚至语文、英语也高层,有些贪得无厌了!十一学校不搞“人上人”教育,没有综合性实验班,以分层课程满足不同发展目标的同学,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社团活动方面也一样,据说十一学校有200多家社团(动态变化中),不要去一家家地尝试,你的时间不允许。也不要盲目听信别人的评价、推介,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一个,努力去参与、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即可。

3. 不为一时的分数所困。

一时的分数,未必代表你的真实学习水平。

如果你为此而担忧、焦虑,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那么这就成为你的真实成绩,甚至是今后的最高纪录啦。

“不过分看重一时的分数”这话不是我原创。2021年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教育,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不能过分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这个不行”。

4. 立长志、主动学,练就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

常有人抬举我“老师,您阅人无数,您看我家孩子为什么总是上不去?”

依我观察,对于众多“学不好”的学生来说,依他目前的努力,还不需要从智商、策略与方法出发分析原因,主要是主动学和被动学的差异。

我们主张学生超前于老师的课堂讲解独立把教科书读完。

防止把思考的机会拱手让给了老师。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明着写在教科书里的知识外,还有方法策略、能力训练、观点形成诸多高阶的目标。

大家都明白现在高考跟中考是完全不同的路数,高考更侧重能力方面的考查。

能力何以得来?那都是通过主体性的学习过程获得,而非别人灌输可以形成的。

5. 学习要向深处挖、向宽处寻,这点任何学科适用。

学习,跟过去挖井的道理是相似的。既得向深处挖、还得向四面掏。挖得不深则很难掏得开,掏得不开则很难持续挖下去,深度和宽度都得要。

为训练思维深度和学习的意志品质,我建议能够选学高层课程的,就努力挑战一下试试,同时,还应努力争取学习强基计划课程。

为开阔视野,营造广阔智力背景,你要博观约取,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机会阅读课外书,包括文学的、数学的、科学的、外语的……十一学校图书馆、学科教室里的那些图书,正是为此准备的。

6. 不要试图用做题替代学习,要加强独立阅读、质疑提问、思考。

常发现一些同学图省事、走捷径,教科书没有认真读好,就直奔书后习题而去。须知:

做题顶多算是“点状”的学习,读书和思考才是根本性的学习。

反过来说,我们认为题目可以做错(做错也得99分),题目即使做错,也是思考过了,而思考才是学习的本质。

7. 人长大了,要慢慢习惯于独处。

交友是社会性学习,社交能力很重要。

朋友不在多而在精,人生得一两知己足矣。

如果你了解了十一学校的课程之丰富,也许就顾不上交那么多朋友。做学问,交流和相互启发很重要,但独处才能深入思考。

但是,君子还要“慎独”。

学校管理宽松,绝不是放任自流,是为了养成你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8. 学习,要讲究策略。

学习,是聪明人的游戏。不讲策略地一味蛮学不是聪明人的选择。

不同特点的知识,需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如,外语单词只需记住,至多是在不同的场景下体验一下它的应用,你不需要知道人家老祖宗为什么要这么表达;而三角函数公式,你不仅要会用,还需明确它的推导过程,要不你就很难理解其运用范围、难以达到应用熟练的水平。

学习策略一经形成,不会成为负担,遇到有关学习内容时,大脑会自觉主动地调用。就跟我们骑车遇到小石子,不自觉地一扭把就绕过去了一样。

有的人虽然看上去“很刻苦”“很认真”,其实净做表面文章——看似用功努力,实则只是“出勤打卡”而已——你看,我一节课也没有落下;你看,我笔记记了好几本……

我们主张上课要“手里有笔、笔下有本”,

但反对用它来跟在老师屁股后面抄写板书、抄写PPT——笔和本是用来随手练习、辅助理解、强化记忆的。

有的学生过分看重时间的作用,于是就挤压吃饭、午休的时间,甚至熬夜写作业。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如果作息很乱,不按科学规律,该休息不休息,该运动不运动,该调整不调整,慢慢有可能患上失眠、健忘症,后患无穷。

有的人对小学里习惯了的学习方法存在路径依赖,懒于改变,这也许就是他的学习水平一直提不上去的主要原因。

9. 做好自己学业发展的主人。

首先要明确,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高强度脑力劳动。

听懂了不代表学会了,要重视知识的内化。这个内化过程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必须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听来的知识通过运用再现出来,才可能达到掌握的水平。

其次,做练习题是运用知识的途径,需独立地思考,克服困难才能增强学习能力。

有的同学一碰到困难就问别人、看答案,有的学生意志力弱,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问教师问同学,给人以“勤学好问”的印象,题目是做出来了,但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能力没有形成。

我的学习我做主。

要做好学生,却不必追求做每一位老师眼里的“好孩子”。

因为各科老师并不会每天凑一起商量给你这个学生分别布置多少作业。遇到不能按时完成所有作业的情况是正常的,你需要主动去跟老师沟通、协调。

10. 不做那“领跑一时”的人。

据说,长跑比赛中,在来自同一支队伍的多位选手中,有的教练会布置赛场战术——安排队员甲在开始阶段领跑,而队员乙则只是“跟跑”。到冲刺阶段,队员甲也许体力不支、退后,这时队员乙冲到大部队的最前面,一举夺冠。

起始年级里这种“甲”还真不少。

有家长屡屡给孩子请假,理由杂乱:“提前回家学习”(在学校不能学习吗?);“晚上有课外班”(学校的作业咋办?);“因昨晚网课、作业写完得晚,早晨起不来,第一节课请假”(这不恶性循环吗?哪头要紧?)……

还有,家长跟孩子商量决定主动退掉高层课程,原因不是跟不住,而是“高层课程学了没用”,“难度大、要求高,耗费时间和精力过多,影响当下的总成绩排名”……我们似乎没排名啊!课程都是分层的,也没办法排呐。

反正,他们笃信“领先一步,可以领先一个时代”,真的令人无语。

这么一群专业技术人员苦心多年设计了成体系的课程,在你这个门外汉眼里变得一文不值。为的只是做一个临时的“领跑者”。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家教策略与学习规律,作者王笃年

发布于:北京市

上一篇:高芙逆转赢得法网女单冠军,萨巴伦卡赛后落泪:我打得太糟糕

下一篇:常德生物医药的差异化突围:如何探索中部产业化答案?

Powered by 中国半岛集团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